在临床实践中,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,主要由于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,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,其症状包括乏力、易倦、头晕、心悸、面色苍白等,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功能不全。
识别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:
1、病史询问:了解患者是否有慢性失血(如月经过多、消化性溃疡出血)或铁摄入不足(如饮食中缺乏红肉、绿叶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)的病史。
2、体格检查: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黏膜苍白、毛发干枯、指甲变薄易碎等体征。
3、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,平均红细胞体积(MCV)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(MCHC)均降低,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,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。
治疗与预防措施包括:
补充铁剂:口服铁剂是首选治疗方法,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。
病因治疗:针对慢性失血等原发病进行治疗,是纠正缺铁性贫血的关键。
饮食调整: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,如红肉、动物肝脏、绿叶蔬菜等,同时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。
通过上述措施,可以有效识别并应对缺铁性贫血,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。
添加新评论